第439页
教谕,这是怎么了?rdquo; 桂教谕指了牛长恭和冯启春离去的方向,你猜他们俩是哪里人?!rdquo; 这问法让魏铭愣了一下,两人说是本县学生,至少原籍就是安丘的,现在桂志育这么问,显然两人来历不简单。 难道是,别省特来乡试的?rdquo; 这话说的委婉,桂志育却直接嚷道,这是冒籍,冒籍!rdquo; 所谓冒籍,就是假冒籍贯参加别省乡试。 乡试非是全国举行,是在各省内部举行,所以又称省考,因为在秋天,所以也称为秋闱。乡试通过成为举人,举人再参加会试,那便要到京城考。乡试这一关对读书人的要求非常高,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只是个秀才身份,而一旦成为举人,就可以参加选官。 如此,乡试的名额非常有限,每省都有固定的名额,但是各省的情况不尽相同。似读书大省浙江、江西、南直隶,读书风气好,百姓参与高,学风鼎盛,不少秀才都具有举人的资质,但是因为名额限制,竞争十分激烈。 而北地或者一些边境的省份,学风不盛,名额虽然较读书大省稍有减少,但是竞争压力比读书大省小得多,比如山东。其实吸引人的乡试地乃是天子脚下顺天府。京城百姓鱼龙混在,混入一二也无人察觉。 但是山东相较于南方几省,已经是轻松了,南方的学子在本乡受到良好的教育,跑到北地来乡试,考中的几率非常高,而北方的学子却可能因此错失了中举的机会。 这事若是说给崔稚听,她会给一个现代化的同义词mdash;mdash;高考移民。 在后世,高考移民管控严格,而在古代的大兴,想管控严格没这么容易。 桂志育气冲冲地同魏铭道,你可晓得那两人如何说?先说那冯启春,他本是浙江人,上一届乡试在浙江名落孙山,不好生读书,打起了冒籍的主意,竟然让他找出来自家曾祖父曾是山东籍,他现在带着父祖并自己三代回归祖籍,就为了来山东乡试。他无缘无故想迁回来,可不容易,不知道走了哪方门路,竟然真成了!rdquo; 魏铭无奈笑笑,人家既然成了,至少明面上成了,还能怎么办? 魏铭劝桂志育消消气,桂志育又说起来牛长恭,那冯启春还有些山东的血脉,牛长恭可是彻底的冒籍!他正是牛知县的侄儿,这是随知县任上乡试!哪门子规矩?!rdquo; 大兴为了避免这些高考移民攀关系打歪主意,一律不许官员子女随迁乡试,就算官做到了京城,考试也要回原籍。子女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一个侄儿了。 牛长恭冒籍可是实锤。 桂志育对此不能容忍,我县学子几多不易,我这个做教官的都看在眼里。就说你从扬州带回来那些时文,山东地方何曾有?他们见了这些书,如同钻进了黄金屋,这等不易,如何同南方学子作比?他们二人若都过了,这名次的缺额还不是山东学子受了亏?rdquo; 魏铭特特看了桂志育一眼,恐怕那牛长恭和冯启春不这么认为。rdquo; 确实。rdquo;桂志育有点泄气,叹了一声,那牛长恭先就笑嘻嘻地,说必然加倍努力考过,到时候为我脸上长光!rdquo; 两人是以安丘县秀才的名义考试,若都过了,桂志育的学政履历上可能添上一笔功,他盼着以政绩获得再次会试的机会,这对于他来说利远大于弊。 这就是为何冒籍之事屡禁不止的缘故。 大多数的教谕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谕不说,本地生员也难以闹出水花来,莫名被侵占了多少名额,就不得而知了。 第353章 三届乡试 桂志育能把这事说给魏铭听,一来,知道此事同他干系不大,来山东冒籍的人,大多在末名上下徘徊,而以魏铭的水准必是上等的名次,挨不着;二来,桂志育虽然生气这等不公行为,大张旗鼓地发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但又不无利益,这利益与他是不想要的,架不住特特送上了门来。 尤其那牛长恭还是牛知县的侄子。 他叹气,不揭穿,对山东学子不公,揭穿又同牛知县撕破了脸,实属我所不愿。rdquo; 一面是亲爱的下属,一面是顶头的上司,真是左右为难。 还有那冯启春,不晓得找了哪一道的关系,若是动他,又牵连出什么来,实在说不好。rdquo; 冯启春能迁回原籍,至少也是找牛知县,也有可能比牛知县更往上,反正都是桂志育得罪不起的。 这事别说桂志育了,就是魏铭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办。 大兴律对于冒籍的学子,全不似作弊一般严肃处理,只是取消这一科成绩,打回原籍,下一科还能重考,所以很多人愿意冒这个风险试一把。 更有世宗也为此感到为难,天下皆是我秀才,何云冒籍?【1】rdquo; 魏铭只好道,教谕还是静观其变吧,此事难说。rdquo; 桂志育听他都这么说了,也知道此时贸然行事,只怕麻烦更多,况且他方才听那两人说话,完全没有好脸色,再将事情闹大,牛知县可是要怒了。桂志育叹气连连,魏铭劝了两句,说起了旁的。 mdash;mdash; 安丘县衙。 牛知县躺在摇椅上晒太阳,手里的鱼线轻动了一下,他反应过来,急急去拉,拉上来个空,饵料丢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