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在线阅读 - 第428章 半自动

第428章 半自动

    东北人比起内地来,生活条件稍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用临水的说法就是,东北人手松,比较舍得买东西。

    三十多元的针织服装,在那里卖的比较好。关键是针织服装弹性大,穿着舒适。穿了多半年笨重棉衣的东北人,都喜欢上了舒适的针织服装。

    另外,还给她发了一批夏装,东北人体格偏胖,给朝霞舅妈的服装,都是加大码,和本地的稍有差别。

    听说姥姥回来,胜男舅妈又要了一批涤纶的大花衬衣,以及各种款式的红裙子。

    农历的四月十六日,在深南待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悠悠和姥姥终于回来了。

    回到临水,悠悠就发现,大街上人们着装新变化,满大街的大花涤纶衬衣。好多小姑娘,已经穿上了裙装,大红的长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胜男舅妈告诉姥姥“姑,咱家的衣服质量好,做工精致,一样的衣服,咱家的穿上就是好看。李叔在京都,靠着红裙子创出了名号,大部分的裙子都是他卖出去的。

    花衬衣还是农村销的多,咱的服装厂近半数加工这种衬衣,订单还是压了好多,估计够整个夏天做的。”

    涤纶的花衬衣做工超简单,衣服上连个装饰都没有。简单的小方领,除去上袖子和领子,剩下的就是直线了。

    悠悠家的衣服做工好,主要的原因是锁边平整。现在的锁边机质量不过关,布料厚实的还行,布料薄的锁出来边缘皱巴,熨烫过后效果好些,但做出来的衣服,边缝明显的紧。

    悠悠在商城订制的时候,就把衣片锁好边了,后世自动的锁边机,效果那时刚刚的,边缘特平整。

    另外,悠悠家衣服的扣子好,智脑设计的衣服,纽扣也是最佳配搭,用的是现在流行的金属纽扣。

    后世里不到一分的金属钮扣,放在现在绝对是精品,批发价都得050元。这也是涤纶花衬衣价格偏高的原因,一件衣服七个扣子,至此一项,就得3元钱。

    据胜男舅妈说,服装厂的工人涤纶衬衣做顺了手,每天人均达到了20件,收入都在100元以上。

    两个月的时间,韩屯村简直是大变样,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四十亩防台部盖满了房子,只有学校的前面的操场是空地。

    村办公室挪到了医院的后面,单独建了个院子,大门朝东开,紧挨着村西的南北路。

    学校西面的房子部给了服装厂,车间加仓库,最后一排是伙房餐厅和澡堂。

    最让悠悠感兴趣的是村里的养猪场,在农大的帮助下,新建了高标准的现代化养猪场,冲水打扫卫生部是半自动化。

    养猪场还建了一个大型的沼气池,猪粪和牛粪直接冲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除了供猪场照明,还能供村里的伙房做饭。

    以前猪场和牛场的粪便味道,终于消除了,并且极大的减轻了养猪场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伙房的旁边,新建了个浴室,也是用沼气烧水。每天的晚上700——900,村里人可以免费洗澡。

    洗澡堂只对本村人开放,外来人员一律不让进。别的村都提议让韩屯收费卖票,村里人没一个同意的,主要是没功夫伺候他们。

    一张澡票二毛钱,一天一百个人洗澡,才二十元钱,得占用两个劳动力,沼气供的上,水电都得用钱,得不偿失。

    村里人自己洗澡,只是晚上的时间,伙房的人兼顾一下,就可以了。

    石庙村没分开的两个队,也跟着占了光。韩屯村猪场旁边,就是他们队里的地,趁机建设了和韩屯一样的养猪场,猪场使用的电,也是用的韩屯村的。

    农大专家回去的时候,他们也派了几个人跟去,去农大的养猪场学习。

    这次和农大合作,韩屯村算是进入了农大的视线。开始,他们是看在援朝舅舅的面子上,毕竟自己的学生有出息,也是学校的骄傲。

    可是亲临韩屯后,他们对韩屯村来了兴趣。80年秋天,省一窝风都把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农大找个成方的示范基地都困难。

    看到韩屯和石庙不仅保留了原来的生产队,并且没有分开的打算,还是县里的种子繁殖基地,他们也决定把学校的示范基地设到这里。

    最令村里人高兴的是农机基地,农机系里的各种农业机械,韩屯都感兴趣,村里有的是资金。

    以前没有购买渠道,现在有了机会,韩屯自己出资,把学校推荐的农业机械都买了回来。

    不仅有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耕地机、粉碎机,还有和这些机械配套的大型拖拉机。光是这些机械,就花费了接近一百万元。

    有了这些机械,虽然离农业自动化差距很大,但是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最大程度的节省了劳动力。

    现在农机多了,村里专门成立了农机队,婕格的四哥志杰被大伙推选为农机队队长,他们去农大学习了半个月,基本上掌握了这些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简单维修。

    村里原来加盖的车库,部都用上了。这次扩建,韩屯村总共支出了接近伍佰万元,村里的存款一下子支出去一半。

    村里的格局也大体的稳定下来,45岁以下的男劳力大部分在肉食厂。45岁以上的分成两部分,分别在养猪场和农业组干活。

    村里的一千二百多亩耕地,部是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十亩瓜园十亩菜园,主要是分给自己村里的人吃,再就是供应村里的伙房。

    其他的杂粮和棉花,加一起一百亩地,平时是农业组的人管理。三秋和三夏农忙季节,村男女老少齐上阵。

    年轻的妇女肉食厂20名,其余的在服装厂,年龄大的除了看孩子,还可以给服装厂干零活。

    即使是七十多岁的老年妇女,也可以给服装厂绞线头,每个月挣个十五二十的,比在家纳袜垫强些。

    农机队的十个人,都是肉食厂的工人,地里有活计,就临时抽调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