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文学网 - 精品其他 - 宋案重审在线阅读 - 第131页

第131页

    袁、赵不得不全力应对国民党及舆论铺天盖地的攻击。4月28日,赵秉钧发表自辩勘电。同日,袁世凯亦发表堪电,声援赵秉钧。很快,舆论又予以批驳,认为宋案证据,不可以电辩了事,剖白大总统心迹,不可以一电了事,为赵秉钧计,宜赴有司受法律之裁判,大总统亦惟但赴法庭求伸辩于法律而已。[95]5月1日,共和党人孙武亦上书大总统,提出为保持全国政务进行计,似应准予(赵秉钧)暂行辞职。电云:

    大总统钧鉴:敬启者。武日来叠阅上海程都督、各〔应〕省长宣布宋案证据通电,及赵总理对于各项证据剖析申明通电,知将来非诉诸法律,必不能证清案源,以安英灵而彰公道。在证据中,一月十四日赵总理致应犯函密码送请检收,以后有电直寄国务院一节,国务院为各部长官会同办事之地,私计阴谋焉能出此。即此一节,已足证赵总理与应直接交涉,断无特别隐事。直至三月十三日应犯致洪电,始有若不去宋之语,更可知谋宋动机,系当时由应动议主谋,洪且在被动地位,何论总理。将来水落石出,有罪无罪,必足以昭示天下,此固无庸为赵总理虑者也。惟是当此案未明之时,舆论分歧,赵总理不免处于嫌疑地位。国务总理既处于嫌疑地位,国人之信任心或因之薄弱,一切政务何能积极进行。武微闻总理前已提出辞职书数次,我大总统为保持全国政务进行计,似应准予暂行辞职,静候该案结清,再行复位,庶此案不致牵动政府,民国前途或增稳固。武困思熟虑,以为似应如此,始足以维持大局。一得之愚,是否可采,伏希酌夺,敬请钧安。孙武叩。[96]

    在此情形下,赵秉钧又一次提出辞职。据5月2日《亚细亚日报》载,赵总理日前面谒总统,力陈病体不支,坚求辞职。总统颇致慰留之意,而赵退志甚坚,回寓后即饬办免官呈文,立时呈递。[97]呈文以日来头眩益甚,困顿不支,力疾从公,倍形竭蹶,设有贻误,关系匪轻,请求准予免官,俾资调理。但袁世凯并未批准免官,而是批示:该总理病体未痊,应给假十五日,俾资调理。所请免官之处,应毋庸议。[98]同时令段祺瑞暂代国务总理,接着又令言敦源暂代内务总长。对于这一人事变动,张国淦记道:

    宋案出后,举国哗然,除公布文电外,空气紧张,日甚一日。府方正筹对策,适四月三十日,府秘书长梁士诒自沪返京(在宋案前梁以私事去粤),建议:此事只有先免赵职,改任唐绍仪,另组内阁,以平民党之气。至赵有无嫌疑,再待国民评判,庶可缓和。其时,赵辞职呈文已递多日,总统采用梁说,即令府秘书办赵秉钧免职、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命令。当电召我到府,嘱将命令带院,由总理署名,交印铸局发表。时有一人在座(不识其人,年约五十岁以上),力言为汉杀晁错,不能止吴濞之兵。总统能始终迁就,即可牺牲晁错;若果有决心,今日万不必出此云云。袁迟回半晌,将命令收回。至五月一日而陆军总长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之命令下矣(内务总长以次长言敦源代理)。[99]

    此段中,宋案出后是指程、应4月25日通电全国,撮要公布宋案证据一事。公布文电指政府方面,袁、赵于4月28日发表勘电等事。赵辞职呈文当指前文所引赵呈请解职文稿。由张国淦所记可知,袁曾考虑接受梁士诒的建议,同意赵秉钧辞职,以应对国民党和舆论攻击,但在有人提出汉杀晁错,不能止吴濞之兵后,袁决定收回成命。由于外界普遍将赵秉钧视为袁世凯心腹,并且当时袁世凯事实上也已受到攻击,汉杀晁错,不能止吴濞之兵一说显然触动了袁世凯。袁让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却未准赵免官之请,而是给假15日,令其调养身体,用心十分明显:一方面做出姿态,以缓和国民党及舆论攻击,另一方面继续让赵秉钧充当挡箭牌。只要赵秉钧不免职,袁世凯就多一重防火墙。原本担心袁世凯会牺牲自己的赵秉钧此刻大概也明白袁的用意,知道自己对袁世凯还有用,但心里总是不舒服。故有报道云:赵自迁三海后,终日吞云吐雾,忽曰:我老夫老妻,落此下场,实不甘心。[100]5月15日,赵秉钧以病体依然,呈请续假15日,获得袁世凯批准。[101]6月3日,赵秉钧以病体仍未就痊,第二次呈请续假15日,又获得批准。[102]进入6月中旬后,宋案对袁、赵的冲击渐弱,心力交瘁的赵秉钧于6月16日再次呈请准免国务总理、内务总长本官,遴员继任,但袁世凯仍不同意,批以再给假半月,安心调治,所请免官之处,仍毋庸议。[103]7月12日,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与国民党人彻底决裂,赵秉钧完全失去挡箭牌作用,袁这才于7月16日同意免去赵秉钧国务总理、内务总长本官。此时的袁世凯对赵秉钧应当是既感激,又愧疚,因此隔天便任命赵秉钧为步军统领兼管理京师巡警事务。12月16日,又委赵以直隶都督重任。1914年2月27日赵病卒任上。

    由以上叙述可知,从刺宋案发生直至二次革命爆发的三个多月中,赵秉钧几乎一直在要求辞职或免职,但每一次都被袁世凯拒绝,并遭到袁世凯周围多数人反对。一些舆论对于赵秉钧坚欲辞职,也从一开就持反对论调。如《亚细亚日报》专门刊登社说,对闻听赵秉钧决意提出辞表,表示较闻暗杀宋教仁消息之传来,尤为震骇,认为宋君为社会中之个人,其被暗杀亦为通常习闻之事,即极其关系之重大,不过为政党中重要分子与有学识之一人材,若因社会上杀一个人而总理辞职,则吾未之前闻;即杀一政党中人与有学识之人材,而总理辞职,吾人未之前闻。又认为,洪述祖虽然是内务部秘书,但洪述祖之与刺宋案,为个人行动,为有所主使,尚未可知。但使能实行拿洪解沪,总理对于此案,即可不复过问。若谓社会中有嫌疑总理、指目总理者,则悠悠之口,何所为而不可。身当政局,焉有如许闲情,与社会争气,与报馆斗口。因此,批评赵秉钧提出辞职为无意识之行动,乃妇人女子负气之所为,岂当国重人之所宜出此乎?真所谓不识大体者也。[104]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