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重生之第二帝国在线阅读 - 第15页

第15页

    不止是战列舰,德国建造的装甲巡洋舰也是令人看得一头雾水。他们于1902年完工的海因里希亲王号装甲巡洋舰,为了实现2门240mm主炮、10门150mm副炮的火力、100mm的装甲和20节的航速,足足用了9000吨的排水量。而意大利人建造的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排水量只有7300吨却装备了更胜一筹的2门254mm主炮和10门150mm副炮,航速不减,其舷侧装甲厚达150mm,而且覆盖面积还更大!最重要的是,这条船在1896年就竣工了,比德国人的海因里希亲王号还早了足足6年!德国战舰的这种情况虽然随着1907年拿搔级战列舰的设计定型而暂时宣告终结,但常年来大船装小炮的习惯已近浸入了德国设计师的骨子里除了一个被英国人逼出来的巴伐利亚级之外,凯撒、国王、甚至是二战中的老沙、俾斯麦,无不都深受这种理念的侵害!

    造成这种奇葩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清英在前世就曾苦苦思量,但苦于没有一手资料,只能凭借着一些佐证得出了一个模糊的结论。而此番穿越之后,这几天来对提尔皮茨的旁敲侧击,经过分析这位曰后的大洋舰队之父的口中说出的话语,则更是确定了清英之前想法的正确姓。

    一艘战舰的排水量,都是由下列8个大项组成,分别是舰体结构、辅助机组、动力、武器、弹药、装甲、锅炉用水和杂项给养。以德国的工业技术,武器和动力不可能会出现技术落后式的超重装甲、弹药和锅炉用水是随着设计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其重量和技术之间也扯不上关系。而辅助机组和杂项给养又和战舰的排水量是成比例的关系,这两项在不同舰艇之间所占百分比的差异很小,也不会对总重量产生什么决定姓差别。如此一来,嫌疑对象就只剩下了一个;没错,就是舰体结构这厮了!

    一直以来,德国海军都是钟情于打造不沉的海上堡垒,而要想实现这一点,除了要具备厚重的装甲之外,严密细致的水密舱、尽可能长的双层船底和可靠的主体强度这三条也是必不可少。而这后面的三点,就是和舰体结构这一项的重量直接挂钩。在这三点中,前两条德国人做的无可厚非但在主体强度这一点上,德国人为了保证舰体强度,做的实在太过保守,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花费了过多的重量在舰体结构上,导致了战舰的严重超重!

    看着提尔皮茨的报告上,那些设计排水量13000吨的战列舰才装备了4门283mm主炮,清英便觉得菊花一紧。如果能解决结构强度过分冗余的问题,就算保持原有的那强悍的抗沉能力,添个500吨再装一座主炮塔进去都全完不是问题!可是这些自己都是不能直接说出口的啊!

    很好,阿尔弗雷德,这个计划非常详细,你有心了。威廉二世缓缓合上了手中的那几页纸,脸上有淡淡的喜悦之色,每年拨款拨款3300万马克用于舰艇的建造,不过是朕年收入的1.5倍,谅那些人也不会在这个数额上多嚼舌头!言讫,威廉二世转过身来,右手斜举,向一旁正在苦思对策的清英道:埃特尔,去帮朕把那边的那叠米黄色的纸拿来,朕要写一道谕令。

    清英心乱如麻,呆呆地点了点头,然后朝着威廉二世手指的方向走去。一叠不大的纸张正摆放在橱窗最显眼的位置里,入手厚实坚硬,却又柔顺光滑。

    咦,我看到了什么?最上面的这张纸上,居然还画着一艘战舰?清英眉头一皱,忽然知道这上面画的是什么了。虽然一般人可能不会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儿,但作为一个常年混迹在战列舰论坛的新时代军宅,这幅画所描绘的战舰,清英却是再清楚不过。

    这张纸上所描绘的,正是德皇威廉二世亲自设计的一艘穹甲巡洋舰。在德国专业设计师们的眼中,这艘船的火力、防护和速度相对于其2650吨的设计排水量来说都太过完美,所有的设计师都不相信能用这个吨位实现威廉二世的各项设计。一旦这艘战舰建成,将会是德国海军唯一一艘不会被敌国击沉的舰艇,因为她在下水的时候,就会因为超重而像铅铸的鸭子一般立即沉入水底,从而自己了断了自己。为此,威廉二世一连郁闷了一个多星期这个对海军异常喜爱的君主,绞尽脑汁才设计出了这么一艘舰艇,而当他满怀信心地将这份稿件拿给那些专业人士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这么一个评语!这要是放在螨清,直接就被拖出午门给斩了!

    流光飞转,岁月荏苒,虽然威廉二世的这个设计一时被传为笑柄,但却在120年后的战列舰论坛上得到了正名。根据大能的S**44突击步枪的模拟,这个所谓的铅鸭子其实完全可行,并没有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其航速计算之准确、火炮设计之前卫,都让人能感受到威廉二世在设计这艘战舰时的拳拳之心。而之所以当时的设计师会给出铅鸭子的评论,正是因为他们在结构设计上太过保守,不相信只用这么点重量就能保证舰体结构的强度!

    见到这个东西,清英忽然眼前一亮,自己不正好就可以利用这个铅鸭子来做文章,从而推动德国海军的战舰设计么?这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啊!

    ☆、第11章 铅鸭子(中)

    嗯,这是谁画的战舰,看起来还很不错的样子哦!清英明知故问地将这张画纸拿在了手中,用询问的目光看向房中的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