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菩珠在线阅读 - 第4节

第4节

    不说他年幼,上面有两位成年皇兄以及母妃是阙氏这两点天然的劣势,就拿姜太后来说,她再爱这个孙子,也不会在另有年长皇子好端端无不是的情况下支持他凭空上位。倘若如此,就是公然支持破坏宗法,而一旦公然破坏宗法,则是开了一个贻害无穷的祸端。

    以姜太后过去独掌朝政又急流勇退彻底还政皇帝的行事风格看,在她心目之中,国列第一,她是绝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的。而以姜太后对明宗的影响力,真不点头,明宗不会不从。

    况且,皇帝在那一次醉言之后,就再没在任何场合有过如此的意思表示了,想必他自己也知这不可行。大臣们对此,更是没有任何想法。倒是这几年,晋王和楚王都各自有了拥戴的人。

    虽然后来是晋王继位,但当时并没人能看的见这一点。反而三皇子楚王,看着希望更大。

    晋王的优势只有两点,一是序齿在上,二是母妃陈妃出自陈太后家。但他劣势也同样明显。人才不及楚王,四兄弟中显得最是平庸,明宗对他并不看重。且陈家虽有已故陈太后是明宗生母这一点为依傍,但即便是陈太后生前,除了多年前那一次封号之外,明宗也无与这位生母有更多亲近的表现。陈家更无出众子弟,不像董家,子弟辈出,董乾又是明宗倚重的信任之人。

    所以可以认定,倘若太子真的被废,二皇子未必也就能顺利上位。两人年纪相仿,立谁都能说得通。他和三皇子之间最后鹿死谁手,实在说不好。

    而对于秦王玄度而言,若是与自己亲厚的长兄太子被废,无论换成晋王或者楚王哪一个上位,对他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尤其万一楚王上位,那就更是下下之局。行三的楚王对他颇有嫉意,不过只是维持个面上的兄弟关系罢了,极是生分。

    这应该也是当初事发后他上书自辩,但明宗置之不理的原因吧。因为他确实有支持长兄太子逼宫的充分理由。

    以上这些,都是菩珠根据自己前世后来陆续得知的内情而做出的判断和分析。

    她觉得自己的分析没有毛病。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大将军姜毅和秦王玄度落得这样的下场,无可怨怪。

    要怪,就怪梁太子无能,逼宫没逼成,反而害了一大堆人。

    但是自己的祖父,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祖父身为太子太傅,认定太子往后必是仁爱明君,对太子寄予厚望,明宗的微妙态度令他心焦。他曾多次在明宗面前为太子正言正名,但对于太子与其舅梁敬宗的暗中谋划,祖父确实半分都不知晓。

    不但如此,祖父也看出皇帝不喜太子与梁家亲近,还曾多次规劝太子勿党。

    这应该也是太子谋事,却在祖父面前没有透露半点风声的原因,因为倘若祖父知晓,他是绝对不会赞同的。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律己修身,不做任何能被敌手用来攻讦的事。只要太子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便姜太后早于皇帝离去,皇帝再不喜太子,真的生出改立之心,也没有可以用来改立的正当理由。

    宗法和舆论,其实才是太子最大的保护者。

    行差踏错,是真正的深渊。

    祖父是这样劝诫太子的。

    但是太子却还是沉不住气了。

    等到祖父知晓,太子的兵马已经逼向了长安宫。梁敬宗等人被杀后,太子暂时遭囚。

    祖父悲痛万分,更是自责。明知太子从此再无可能回到东宫了,此举是触逆鳞,依然在百官纷纷噤声只求自清之时,独自上疏,罪己之余,言太子罪责固亦难辞,但应是受梁敬宗的挑唆一时糊涂所致,绝不敢存弑君之念,恳请皇帝明察,裁罪从轻。

    这就是祖父。即便自己能够回到事发之前,想必也无法阻止他的上书。而即便能够阻止,就他所处的位子和当日情势而言,他早已深涉其中无法摆脱,上不上书,都只通向同样一个结果。

    他一向是太子的中坚后盾。随着皇帝父子龃龉日深,明宗对处处维护太子的祖父本就日渐不满,加上别事亦有分歧,君臣相和,已成过去。且祖父在朝多年,身居高位,树敌无可避免。太子逼宫,这样的绝佳机会,他的那些政敌岂能轻易放过。

    几乎同时,一封上奏上达天听,奏祖父亦参与太子密谋,且是背后主谋。

    就是在那一日,祖父下了昭狱,最后病死狱中,而他倾注一生全部心血去保的太子,已在被囚的次日,便自杀而死。

    关于梁太子一案,蓬莱宫中的姜太后,在最后明宗亲自前去拜见,恭请她定夺姜毅罪时,说了一句话:以国法定夺。

    以国法定夺,便是不赦之重罪。重则腰斩,轻则如秦王那样,终身监禁。

    明宗并未遵从。这也是唯一一个涉太子案但得到从轻发落的例外。

    姜毅在昭狱被关了整整一年,虽未认罪,却也未开口为自己辩一句罪,一年后终于被释,夺去侯位与大将军职,改调太仆寺,任边郡牧监令。

    这一年姜毅三十五岁。他入昭狱时,英年盛壮,满头乌发,出昭狱时,鬓发苍苍,如染白雪。

    倘若菩珠没有记错,平阳侯一生未娶,前世里,到她死的那前一年,他还是在边郡的上郡做着牧监令。

    菩珠不知他为何不娶,但出身名门,二十岁便纵横沙场的大将军,在男子的盛壮之年,不是去统兵御敌,而是改去边郡养军马,一去便是十几年。

    这是明宗对旧日平阳侯战神大将军的宽待,还是更为残忍的一种惩罚?又或是另有所想?

    不过这与她也无关。

    太子一案至此结案,前后卷涉多达数千人,其中不少是祖父的门生故旧,或贬或谪,继而牵连到无数的京辅士人,断其仕途。姜家在朝廷彻底边缘化。梁家则连根拔除,梁后在太子死后亦自尽,昔日东宫,铁锁横门,蛛丝飞网。

    这就是发生在菩珠八岁那年的全部过往。

    在她被发边两年之后,明宗大限将至。

    菩珠回忆着自己脑海里的那些后来才得知的事。

    太子自杀,秦王囚禁,剩下的储君人选,就只剩下了晋王和楚王。

    但是明宗在驾崩的前一日,在梁太子案已经过去长达两年之后,竟然还是没立新的太子。

    病重之时,那夜醒来,精神竟突然变好,犹如大病痊愈,开口下诏,道四皇子乃是被前罪太子构陷,无罪,即刻复其王号召回京都,随即又起身,命人送自己至蓬莱宫见姜氏嫡母太后。

    当时已是半夜,五更时分,明宗方从蓬莱宫归来,归来时精神不复,面色灰败,没到寝殿便吐了口血,支撑不住当场倒了下去。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挣扎着对身边的宦官沈皋下了一道口谕。

    传位于二皇子晋王。

    大臣赶到,沈皋转达大行皇帝遗诏,但以董乾为首的一群大臣当场起身斥责,称大行皇帝分明属意四皇子继位,否则为何这种时候突然复其王爵紧急召回,沈皋矫诏,罪当诛杀。

    当时宫卫闯入,团团包围。

    陈家平日虽势弱,但也不会无备而来。双方剑拔弩张,眼看长安宫中又要杀得人头滚滚,千钧一发之际,姜太后乘辇随后赶到,镇压全场,言大行皇帝前夜至蓬莱宫,亲口道明,传位于二皇子晋王。

    姜太后两年前重病那次,原本人人以为她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没想到发生了太子一案,过后,她反而渐渐恢复饮食,最后竟熬了过来。

    她的威望,称天威也毫不为过。她亲自赶来如此开口,谁还敢再质疑。

    晋王就此顺利继位,便是今上孝昌帝,当时年三十有四,如今已在位六年,正四十整。

    而像自己这样的罪身,因非首恶,便在那一年因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而获得了免罪的恩典,但从此只余庶人身份。

    命运如戏,前世也是在这一年,接下来她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今太子李承煜的太子妃。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她还只是如今的这个身份,被杨洪收养的一个孤女。

    杨洪为人其实厚道,因早年受菩珠父亲之恩,八年前获悉菩家生变,年幼的恩公之女随族人被发配到这里充边,便找到了人,想方设法加以庇护。蒙大赦后,怜她不被族人所喜,无处可去,索性收养在家,直到如今。

    但杨妻章氏就不大一样了。

    最开始丈夫是候官,官虽不算大,但有实权,不但掌管十来个烽燧,手下几十名候长燧长听命,还管着辖下数镇的屯田筑边之事,在边郡,再往上,就是都尉、大都护这种高级地方大员,所以当年才能庇护初到这里的菩氏女。那时章氏出入车舆,宅中亦有数名奴仆使唤,加上菩氏女身边的阿菊不但绣活好,还吃苦耐劳,帮着干杂活,故虽对丈夫收养菩氏女的行为不喜,但碍于丈夫,并未有过多表露。

    杨洪此人,做事勤勉,还多次参与对狄战事,虽都是发生在边境长城附近的小规模冲突,但作战英勇,指挥有方,数次积功,戍卒敬重,颇有威望,按理说,这么多年过去,早该升官,却因为性格耿直,不通人情,得罪上官,多年下来,非但没有提拔,官运反而到顶。去年考绩劣等,贬了职,从候官降为候长。

    候官和候长一字之差,但一个是正儿八经的朝廷编制内地方官,一个是流外小吏。

    从官到吏,不但地位大跌,待遇也是一落千丈。

    官邸被收了,俸禄大减,杨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搬了两次家,地方越来越小,半年前搬来这里后,家中原来的几个仆妇也陆续遣走,最后干活的只剩下老林氏和阿菊。老林氏倚老卖老,仗着和章氏亲厚,每日能偷懒则偷懒,一开始差遣阿菊,后来不够,又渐渐差遣菩氏女,起先还担心她会告诉杨洪,后来发现无论怎么差遣,她从不告状,于是态度变得越来越轻慢。

    到了现在,只要杨洪不在家,张口就是各种干不完的活,扫地,洗衣,做饭,完全已是把菩氏女当粗使丫头来使唤了。

    老林氏这样,章氏岂会不知?必定是得了她的默许。

    当年祖父位列三公,但亲族除了族学和祭田两样事外,并未能如期盼的那样从祖父那里得到太大的好处,本就不满,暗中认定祖父寡恩,不愿提携,等祖父获罪,亲族受牵连同被发去充边屯田,自然更是怨恨,所以两年后逢大赦可回原籍,亲族里竟无一户愿领当时还只年仅十岁的菩珠。

    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泥中。在发配去往边陲的路上,她亲眼目睹那些从前对自己百般讨好的所谓亲族长辈白眼不断,乃至咒骂不绝,知自己再不是从前的菩家小千金了。她感激杨洪多年的照应和收留,也知章氏不喜自己,和天哑不能说话的阿菊寄人篱下,要在章氏手下讨生活,小小年纪就懂得了如何看人眼色,学会揣摩旁人喜恶,尽量不惹女主人嫌恶,好为自己和阿菊换来一方遮顶屋瓦。

    何况杨家现在不比之前,境况困难,这是事实,家里又添了一口人,处处用钱,章氏没和杨洪闹,赶她们走,她就已经感激不尽了。她更不想阿菊太过劳累,一个人承担几乎全部的杂活,所以平常许多事,根本不用老林氏差遣,自己就会默默去做。

    她多做一件事,阿菊就能少干一件。

    说起来,菩家世代显望。祖父长期身居要位,还主持修撰国史,为天下士人,尤其京辅士人所仰。父亲精通番邦语言,胸怀大志,不畏险途多次以正使身份奔走西域联络诸国以御北患,后来也正是因此而不幸罹难,魂难归乡。而她的母亲,更是林下之风,当年京都有名的才女。

    出身于如此门庭,菩珠知自己实是辱没家风。表面她如母亲为她所起的小字“姝姝”那般,纵长于这苦寒边陲,布裙荆钗,看着却也静柔娴雅,但内里,只她自己知道,实则俗不可耐。

    每当夜深人静,辗转难眠,听着身畔阿菊白天劳累过后沉沉入睡发出的呼吸之声,她绞尽脑汁不停在想的,总是将来到底要如何,她才能改变境遇,离开这苦难边陲,让自己,也让她的菊阿姆往后再不用那么劳累,过上安乐的生活。

    那时候她还不知道,不久的将来,她的命运真就会发生改变。一个巨大际遇砸到了她的头上,而她立刻牢牢抓住了。

    但是她也同样不会想到,再后来,一切如同黄粱一梦,梦醒,她回到了十年之前,再一次地成了边陲这个寄人篱下的孤女。

    想想,还真的很不甘心。事情原本不该是这样的,如果她能再狠一点,痛下杀手的话。

    第6章

    屋外响起脚步和说话声,菩珠扭过头,目光已不复方才淡漠,面上带着甜笑,站起来迎了上去:“张阿姆,你们前头回来了?可有我帮做的活?阿姆你尽管吩咐。”

    张媪道:“可怜你在家一天到晚做活,不得停歇,到我这里,歇着就是了!”

    阿菊端了一只盛饭的大木桶跟了进来,桶里饭已没了,叠满用过的碗盏。

    菩珠要帮她洗碗,不出意外果然被阿菊推开,再次指了指炉膛。

    菩珠只好又坐回去当烧火丫头,看着几人忙忙碌碌收拾厨房,忽听驿舍大门方向传来人呼马嘶的嘈杂声,知是那队鸿胪寺的人马出发继续西行了。

    张媪收拾着灶台,用炫耀的口吻低声说:“你们不知这队京都使者出关所为何事吧?且与你们悄悄提前道一声。是西狄那边大长公主的人要入关了,他们出关去接。”

    帮事妇人好奇追问。

    张媪道:“方才丞官说的,嘱我紧着去备食材。到时两边人马合起来,不知道多少。若不早做准备,怕手忙脚乱出了岔子。真是大排场!我做了这么多年事,见多了关外来人,莫说国使,大小王子都不知多少了,还是头回碰见朝廷派官特意出关迎接。”

    帮事妇人问:“这个大长公主,莫非就是当今老王母的女儿?”

    姜氏太皇太后在民间已成传奇,寻常百姓提及,不言太皇太后,皆以“老王母”敬代之。

    张媪点头:“正是,便是老王母之女,如今皇帝的姑母。当年大长公主出塞,这驿舍还未起来,镇子也无,我嫁来没两年,还跟着男人在玉门那头屯田。那日听闻大长公主到来,即将出关,多停留了一夜,我便急忙赶去看,可惜还是没赶上,等我到了,人已走了。我听见到了的人讲,前后跟着无数人马,队伍望不见头。大长公主的车在中间,恰好刮来狂风,帘子飘了起来,瞧见人就坐在里头呢,端端正正。”

    帮事妇人听得津津有味,忙又追问:“可看清楚模样了?”

    “头发又长又黑,脸雪白,虽就看了一眼,容貌打扮,如见天女,可惜我却没见着。这回也不知来的是大长公主何人,想必是跟前要紧的人,到时候,定要看个清楚。”张媪的语气里充满遗憾。

    “也是可怜,虽是老王母的女儿,也要出塞远嫁,人生地不熟,去了怕就一辈子都回不来。我还听说,那些人吃生肉,饮生血,这些都罢了,做父的死了,儿子竟娶继母!畜生,简直不是人啊!”

    “可不是嘛!这么一想,咱们虽在这里日日吃沙,但狄人打不进长城,有口饭吃,日子也过的下去。说句不当说的,若如此,便是换着做,我也不做……”

    张媪和帮事妇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唠个不停。

    菩珠静静地听,一言不发。

    阿菊干着活,不时抬头看她一眼。

    天渐渐大亮,一直忙到巳时,庖厨里的活终于干完了。

    菩珠取来棉衣为阿菊穿,这回阿菊没有推却,任她帮自己穿了,两人出驿舍回去,才出门走了几步,恰好郡城方向骑马来了一个相熟的驿使,看见二人叫了一声,拍马来到前头,从袋中取出一个荷叶包递给阿菊,冲菩珠道:“上回你阿姆单子上要我带的少了的白沉香,这回总算从药铺买齐了,就是价钱不便宜。她可是身体哪里不适?怎的常年要我帮带这些东西?”

    阿菊听到这回终于买齐,忙接了过来,作势道谢。

    驿使事忙,随口说了几句便走。

    阿菊打开药包,一一检点,皂角,白芷,细辛,白芙蓉末,寒水石,还有断了小半年这回终于买到的白沉香,一一用小袋分装,她拿起一块白沉香,闻了闻,虽不过是中品,但在这种地方能买到,已经很不容易了,面露微微喜色,小心翼翼地包了回去。

    菩珠看着,心中翻腾个不停。

    阿菊不惜费钱总是请驿使从郡城帮带这些东西,并非是她身体哪里不适,而是用来与青盐一道研焙出自己小时候洗漱所用的洁齿香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