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国[三国]_分节阅读_144
书迷正在阅读:穿越之农家如画、放开我的兔尾巴/小兔子乖乖、掀开棺材盖后我开始捉鬼挣钱、校草竹马的圈套、女主全都性转了[快穿]、一个人的长情、干了这碗恒河水[穿越印度]、往你怀里跑[快穿]、你制杖吗?不!我贩剑![快穿]、在一起 完结+番外
说起来,倒是因为之前受到过北海郡的帮助,大家这时候也愿意去帮助其他地方,当然,这也是出于对曹操的信任。
曹操这里为了钱精打细算的时候,曹旭和典韦却已经打了个大胜仗,两人正拉着陈宫一起庆祝。
“果然背后捅刀子这种事,要不就捅不中,只要中了都够对方喝一壶的。”
其实要说起来这一仗还是很好打的。
公孙瓒是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他带兵作战十分勇猛,于是就打的叛军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平原郡对乌桓人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甚至就算是对于张举张纯来说,他们此时也更关注公孙瓒的动向,再加上在平原郡的乌桓人不过几千,这时候被曹旭和典韦带人直接从背后捅了一刀,损失惨重。
然后趁着叛军无暇增援此处,陈宫指挥曹旭和典韦一起,对着乌桓人穷追猛打。
这里毕竟不是边境,地形环境都与乌桓人之前作战的地方大不相同,他们一时也无法适应,之前打别人一个出其不备还好,可这时候被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就很难办了。
不过陈宫的目标仅限于在平原郡境内的乌桓人,他并不打算追击很远,毕竟在平原郡内,他们背靠着济南,一方面是有底气,一方面后勤运输线并不长,在这方面的压力就很小。
但如果追击过远,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很危险的。
不得不说,比起搞民政,陈宫确实更适合做个军事谋士,各种损主意一堆一堆的,弄的曹旭和典韦目瞪口呆,并且发誓以后惹谁不能惹陈宫,被他坑的话,恐怕坑了一脸血自己还是傻乎乎的啥都不知道呢!
乌桓人撤的很快,至少在公孙瓒越打越顺,一路从冀州打到幽州去的时候,他们撤退的速度也在加快。
这也让曹旭等人可以尽快解决平原郡的问题。
这一战他们斩首两千余人,俘虏的还有几百人,另外还有些逃走的就没法统计具体数字了,不过总体而言是战果颇丰。
看到这样的成果,曹旭和典韦摩拳擦掌的就去找陈宫了:“公台,我们是不是该趁胜追击呀?一路打过去,把乌桓人打回老家去!”
陈宫嘴角一抽,很想问问这两人是不是傻,但想到这两人一贯的画风,陈宫还真怕他们一点头说,对啊,我就是傻,那心塞死的得是陈宫自己了,因此他也懒得吐槽,而是直接解释道:“这种事我们不能做,如今这一仗已经是济南可以支撑的极限了,再打的话会给济南带来巨大的负担没至于说后勤……这一块就更难保证了,当然,还有最重要的。”
陈宫看着曹旭和典韦说道:“最重要的是,主公并未接到朝廷需要平叛的通知,这一切都是主公自己自发组织的。”
在平原郡打一打,还可以说这是乌桓人在家门口挑衅,这种事也没什么办法,曹操为了自保是必须要打的。
但如果跑的更远的话,恐怕曹操就是不听调令擅自出兵了,而且,即使他们是去帮忙的,恐怕公孙瓒也不会高兴地。
至少对于公孙瓒来说,他目前打的还挺顺畅的,犯不着要什么援兵。
更别提在人家打的正顺的时候硬是贴上去帮忙,怎么看怎么像是看着目前的形式好所以来占便宜抢功劳的。
所以这种事还是别做了吧,吃力不讨好。
这种事还是不要做比较好,因此曹操也仅仅是支援帮助平原郡的百姓而已。
等到第二年的时候,平原郡算是恢复了基本的生产,而公孙瓒也终于在顺了很久之后打了个决定性的大胜仗,大败张举张纯的叛军,使得这两人大败之后打算往境外逃窜。
曹操原本想夸一夸公孙瓒的,可他头一日才刚夸了公孙瓒作战勇猛,第二天就接到消息,黄巾又闹起来了。
这可以算得上是第二波黄巾之乱了。
最开始不过是几个地方的小股黄巾复起,紧接着如同星火燎原一般,全国各地迅速冒出各种黄巾军反叛。
关于这一点其实并不能说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毕竟之前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平定黄巾只是表面上的平息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黄巾的问题。
否则当初济南的那点黄巾也就犯不着陈宫耍手段了。
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像是济南那样将黄巾清扫的比较干净的,大部分地方官对于境内黄巾的存在选择了视而不见,只是怕招惹麻烦而已。
而也正是这种完全不负责任的心态为黄巾的第二波复起提供了条件。
而比起只占了一个平原郡的乌桓人,曹操对同样行事作风都非常不讨人喜欢,破坏力也不比外族人小,甚至更大的黄巾完全没有什么好印象。
曹操这次固然可以袖手旁观,毕竟不管其他地方如何,至少在济南,安全是一件比较有保障的事情,但曹操却不打算仅仅只是袖手旁观。
济南是不错,但青州的其他地方却依旧没有恢复,黄巾更是嚣张到可以遍地打滚的程度。
曹操并不是那种只顾得上自己眼前而没有任何远见的人,他很清楚,青州黄巾必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话,济南的安全不过是一时的,等黄巾的声势更加浩大起来,他们会再次对济南下手,到时候孤立无援的曹操也很难坚持很久。
于是很快,曹操联系孔融,决定两人联手,连带上其他郡守国相一类的,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对付黄巾。
至于说青州刺史什么的,据说是在享乐的半道上被再次复起的黄巾给砍了,目前的青州没有刺史。
青州没刺史,又有曹操联合孔融这种有名望的人出来一起带领大家,因此倒是算不上群龙无首。
这时候曹操之前帮助平原郡的好处倒是显现出来了,曹操在名望上并不比孔融差,甚至因为孔融不是一个特别喜欢争强好胜的人,而平原郡也非常支持曹操,因而倒是让曹操显得更加突出一点。
不过曹操确实比孔融适合当领导,或者说,如果是和平年代的话,孔融其实算是个很不错的人,但如果是面对战乱的话,孔融死抱着的儒家学问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
儒家思想本来就不是啥很适合做战争指导思想的东西呀,否则何必要等到罢黜百家之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就拿儒家思想来建设军队了→_→
然而事实是,当年打仗比较叼的好像并没有儒家什么事儿。
不管怎么说吧,总之曹操是当了回领导,但这领导当着压力其实也挺大,境内的黄巾都得他操心,打赢了还好,万一打输了,曹操大概是第一个狗带的。
好在还有陈宫。
黄巾的最大特点是人数多,但智商低,甚至如果被人套路一下,还有可能成为互相扯后腿的猪队友。
陈宫专克这种类型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老刘家亲戚的刘焉上书皇帝表示,之所以如黄巾之类的叛乱不断,总是不能平息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是各地的力量太弱,刺史名为地方长官,实际上只有监察之权,这是做不出一番大事的,尤其是在面对叛乱的时候,刺史的权力不足就造成了地方力量更加软弱分散,没有强有力的镇压,就会不断的出现各种叛乱。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刘焉给出的方案也挺简单的。
既然刺史的权力太小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给刺史增加权力,让刺史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不就好了?
他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
州牧是原本就有的官职,比起仅仅是监察一地职权的刺史,州牧的权力要大得多,可以说是将一州的军事行政两大权力全部收入。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能算得上是割据一地的诸侯王了,只是比之过去,这样的诸侯并没有得到天子的分封而已,但实际的性质却是差不多的,他们都对一地有着极大的权力。
当年之所以削弱州牧的权力改为刺史,这原因几乎是不用说的,哪个皇帝也不愿意看着自己要办事了,还得看着一群州牧的脸色,再加上州牧的权力太大皇帝的位置就不稳了,因此州牧是必定要被削弱的。
大家都觉得刘焉这提议挺坑的,倒是有人反对,但又不好反对的太过激烈,谁知道会不会不小心就得罪人了?
而且得罪的还是一方大员。
人家要是想着,要不是某个人嘴欠,我现在就是手握一方实权的州牧了,谁乐意做刺史呀!
然后就可劲的找麻烦吧。
这种人都不用很多,有那么一两个可就够受了。
因此除了特别耿直的那一类人,多数人是不愿意开口的,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煞笔提议。
再说了,现在各地确实叛乱不断,而各地的镇压也挺不容易的。
刘焉的提议虽然煞笔,但至少有一点没说错,当地方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就更加有利于他们镇压叛乱,防止有新的叛乱发生。
考虑到现在全国各地闹叛乱的情况,大家也不好直接反对了,万一反对之后皇帝说,你要觉得刘焉不行那你给拿个注意?
那不就彻底把自己套进去了?
因此大部分人都是不会轻易开口的,而小部分人的反对显然不能动摇皇帝。
他年轻时倒是有一些皇帝的样子,如今年纪渐渐大了起来,比之皇帝的权力,他更想要安心的享乐。
于是刘焉的提议通过了。
曹操这里为了钱精打细算的时候,曹旭和典韦却已经打了个大胜仗,两人正拉着陈宫一起庆祝。
“果然背后捅刀子这种事,要不就捅不中,只要中了都够对方喝一壶的。”
其实要说起来这一仗还是很好打的。
公孙瓒是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他带兵作战十分勇猛,于是就打的叛军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平原郡对乌桓人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甚至就算是对于张举张纯来说,他们此时也更关注公孙瓒的动向,再加上在平原郡的乌桓人不过几千,这时候被曹旭和典韦带人直接从背后捅了一刀,损失惨重。
然后趁着叛军无暇增援此处,陈宫指挥曹旭和典韦一起,对着乌桓人穷追猛打。
这里毕竟不是边境,地形环境都与乌桓人之前作战的地方大不相同,他们一时也无法适应,之前打别人一个出其不备还好,可这时候被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就很难办了。
不过陈宫的目标仅限于在平原郡境内的乌桓人,他并不打算追击很远,毕竟在平原郡内,他们背靠着济南,一方面是有底气,一方面后勤运输线并不长,在这方面的压力就很小。
但如果追击过远,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很危险的。
不得不说,比起搞民政,陈宫确实更适合做个军事谋士,各种损主意一堆一堆的,弄的曹旭和典韦目瞪口呆,并且发誓以后惹谁不能惹陈宫,被他坑的话,恐怕坑了一脸血自己还是傻乎乎的啥都不知道呢!
乌桓人撤的很快,至少在公孙瓒越打越顺,一路从冀州打到幽州去的时候,他们撤退的速度也在加快。
这也让曹旭等人可以尽快解决平原郡的问题。
这一战他们斩首两千余人,俘虏的还有几百人,另外还有些逃走的就没法统计具体数字了,不过总体而言是战果颇丰。
看到这样的成果,曹旭和典韦摩拳擦掌的就去找陈宫了:“公台,我们是不是该趁胜追击呀?一路打过去,把乌桓人打回老家去!”
陈宫嘴角一抽,很想问问这两人是不是傻,但想到这两人一贯的画风,陈宫还真怕他们一点头说,对啊,我就是傻,那心塞死的得是陈宫自己了,因此他也懒得吐槽,而是直接解释道:“这种事我们不能做,如今这一仗已经是济南可以支撑的极限了,再打的话会给济南带来巨大的负担没至于说后勤……这一块就更难保证了,当然,还有最重要的。”
陈宫看着曹旭和典韦说道:“最重要的是,主公并未接到朝廷需要平叛的通知,这一切都是主公自己自发组织的。”
在平原郡打一打,还可以说这是乌桓人在家门口挑衅,这种事也没什么办法,曹操为了自保是必须要打的。
但如果跑的更远的话,恐怕曹操就是不听调令擅自出兵了,而且,即使他们是去帮忙的,恐怕公孙瓒也不会高兴地。
至少对于公孙瓒来说,他目前打的还挺顺畅的,犯不着要什么援兵。
更别提在人家打的正顺的时候硬是贴上去帮忙,怎么看怎么像是看着目前的形式好所以来占便宜抢功劳的。
所以这种事还是别做了吧,吃力不讨好。
这种事还是不要做比较好,因此曹操也仅仅是支援帮助平原郡的百姓而已。
等到第二年的时候,平原郡算是恢复了基本的生产,而公孙瓒也终于在顺了很久之后打了个决定性的大胜仗,大败张举张纯的叛军,使得这两人大败之后打算往境外逃窜。
曹操原本想夸一夸公孙瓒的,可他头一日才刚夸了公孙瓒作战勇猛,第二天就接到消息,黄巾又闹起来了。
这可以算得上是第二波黄巾之乱了。
最开始不过是几个地方的小股黄巾复起,紧接着如同星火燎原一般,全国各地迅速冒出各种黄巾军反叛。
关于这一点其实并不能说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毕竟之前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平定黄巾只是表面上的平息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黄巾的问题。
否则当初济南的那点黄巾也就犯不着陈宫耍手段了。
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像是济南那样将黄巾清扫的比较干净的,大部分地方官对于境内黄巾的存在选择了视而不见,只是怕招惹麻烦而已。
而也正是这种完全不负责任的心态为黄巾的第二波复起提供了条件。
而比起只占了一个平原郡的乌桓人,曹操对同样行事作风都非常不讨人喜欢,破坏力也不比外族人小,甚至更大的黄巾完全没有什么好印象。
曹操这次固然可以袖手旁观,毕竟不管其他地方如何,至少在济南,安全是一件比较有保障的事情,但曹操却不打算仅仅只是袖手旁观。
济南是不错,但青州的其他地方却依旧没有恢复,黄巾更是嚣张到可以遍地打滚的程度。
曹操并不是那种只顾得上自己眼前而没有任何远见的人,他很清楚,青州黄巾必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话,济南的安全不过是一时的,等黄巾的声势更加浩大起来,他们会再次对济南下手,到时候孤立无援的曹操也很难坚持很久。
于是很快,曹操联系孔融,决定两人联手,连带上其他郡守国相一类的,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对付黄巾。
至于说青州刺史什么的,据说是在享乐的半道上被再次复起的黄巾给砍了,目前的青州没有刺史。
青州没刺史,又有曹操联合孔融这种有名望的人出来一起带领大家,因此倒是算不上群龙无首。
这时候曹操之前帮助平原郡的好处倒是显现出来了,曹操在名望上并不比孔融差,甚至因为孔融不是一个特别喜欢争强好胜的人,而平原郡也非常支持曹操,因而倒是让曹操显得更加突出一点。
不过曹操确实比孔融适合当领导,或者说,如果是和平年代的话,孔融其实算是个很不错的人,但如果是面对战乱的话,孔融死抱着的儒家学问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
儒家思想本来就不是啥很适合做战争指导思想的东西呀,否则何必要等到罢黜百家之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就拿儒家思想来建设军队了→_→
然而事实是,当年打仗比较叼的好像并没有儒家什么事儿。
不管怎么说吧,总之曹操是当了回领导,但这领导当着压力其实也挺大,境内的黄巾都得他操心,打赢了还好,万一打输了,曹操大概是第一个狗带的。
好在还有陈宫。
黄巾的最大特点是人数多,但智商低,甚至如果被人套路一下,还有可能成为互相扯后腿的猪队友。
陈宫专克这种类型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老刘家亲戚的刘焉上书皇帝表示,之所以如黄巾之类的叛乱不断,总是不能平息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是各地的力量太弱,刺史名为地方长官,实际上只有监察之权,这是做不出一番大事的,尤其是在面对叛乱的时候,刺史的权力不足就造成了地方力量更加软弱分散,没有强有力的镇压,就会不断的出现各种叛乱。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刘焉给出的方案也挺简单的。
既然刺史的权力太小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给刺史增加权力,让刺史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不就好了?
他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
州牧是原本就有的官职,比起仅仅是监察一地职权的刺史,州牧的权力要大得多,可以说是将一州的军事行政两大权力全部收入。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能算得上是割据一地的诸侯王了,只是比之过去,这样的诸侯并没有得到天子的分封而已,但实际的性质却是差不多的,他们都对一地有着极大的权力。
当年之所以削弱州牧的权力改为刺史,这原因几乎是不用说的,哪个皇帝也不愿意看着自己要办事了,还得看着一群州牧的脸色,再加上州牧的权力太大皇帝的位置就不稳了,因此州牧是必定要被削弱的。
大家都觉得刘焉这提议挺坑的,倒是有人反对,但又不好反对的太过激烈,谁知道会不会不小心就得罪人了?
而且得罪的还是一方大员。
人家要是想着,要不是某个人嘴欠,我现在就是手握一方实权的州牧了,谁乐意做刺史呀!
然后就可劲的找麻烦吧。
这种人都不用很多,有那么一两个可就够受了。
因此除了特别耿直的那一类人,多数人是不愿意开口的,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煞笔提议。
再说了,现在各地确实叛乱不断,而各地的镇压也挺不容易的。
刘焉的提议虽然煞笔,但至少有一点没说错,当地方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就更加有利于他们镇压叛乱,防止有新的叛乱发生。
考虑到现在全国各地闹叛乱的情况,大家也不好直接反对了,万一反对之后皇帝说,你要觉得刘焉不行那你给拿个注意?
那不就彻底把自己套进去了?
因此大部分人都是不会轻易开口的,而小部分人的反对显然不能动摇皇帝。
他年轻时倒是有一些皇帝的样子,如今年纪渐渐大了起来,比之皇帝的权力,他更想要安心的享乐。
于是刘焉的提议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