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策行三国在线阅读 - 第143节

第143节

    “你还知道好?”

    “阿议说的。”

    孙策看向陆议。他知道陆议读书多一些,但他知道妇好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后人知道妇好是因为殷虚的发掘,三国时代的人怎么会知道?

    陆议红了脸。“不是我说的,我的学问可没那么好,是张子布先生说的。”

    “张子布来过了?”

    “可不就是他嘛。”孙翊激动起来。“这面壁思过的法子就是他教阿母的。还天天逼着我们背书。小妹才四岁,字都不认识,也要逼着背。背不下来就不准睡觉。小妹急得直哭,二兄又不管,我只好和阿议想办法哄她,谁知道……”

    “阿翊,面壁也是修行。”陆议轻声说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就是这么说的。”

    孙翊哼了一声,很是不以为然。孙策听了,却另有体会。“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老子五千言里的内容,他以前就读过,但感悟不深,只是嘴上说说罢了。现在他带兵打仗,最头疼的就是辎重钱财,感悟一下子深了很多,因为这两句话后面紧跟着一句“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对他来说太有感触了。

    就算是圣人打仗,也不能没有辎重啊。和刘备小战一场就欠了一屁股债,以后还怎么和袁绍打?袁绍得世家支持,从长远来看,他必须会出现分赃不均的问题,但在短时间内,他却有着筹集钱粮容易的优势。汝南人不支持他孙策,应缴的赋税都能拖则拖,却会支持袁绍,袁绍一来,他们说不定个个抢着送钱送粮。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仗没法打啊。

    面对着墙壁,孙策闭上了眼睛,吐纳几次,让自己静下心来,检讨最近的成败得失,规划未来的发展方针。天天忙,难得有个静下来思考的时间,这次机缘凑巧,他突然对老子五千言有了新的感悟,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重新发现道家智慧的门。

    第381章 观德堂

    吴夫人和袁权在堂上说着家常。吴夫人来之前,后院分为两部分,袁权、袁衡住东院,孙策住西院。尹姁在宛城,孙策身边没女人,内务都是由袁权安排人帮忙打理。吴夫人来了之后,觉得这样不妥,对袁权、袁衡不敬,将西侧院安排给袁权姊妹居住,自己住了东院,仍将西院留给孙策。

    汉代尊西尊北,主人要坐在西边,面向东,客人坐在东边,面向西,让袁权姊妹住在西侧院,等于是让给了袁权姊妹近似主人的身份,而吴夫人以卑位自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侧院又是安置客人的院子,正院才是主人住的,如此一来,吴夫人又成了主人,而袁权姊妹就成了客人。

    这样做有两个理由,而且互相矛盾,是对还是不对,全看你怎么理解。总之吴夫人和袁权之间很客气,看不出一点分歧,谁也不能说吴夫人对袁权不敬。即使是在堂上坐,吴夫人也是坐在东侧,袁权坐在西侧。

    “夫人有事吗?”吴夫人带着微笑,轻声说道:“如果有事,我就让人把伯符叫进来。”

    袁权笑着摆摆手。“虽然有事,却也不能耽误了夫人教子。他在外面是统领千军万马、百战百胜的将军,在家里却是如此恭顺。夫人教子有方,令人佩服。”

    吴夫人很欣慰,客气了两句。“惭愧惭愧,小门小户,也不知道怎么管,这几个孩子都有些顽皮,我也是头疼得很。听说伯符之前曾醉酒胡闹,还是夫人劝勉,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夫人。”

    “夫人太客气了,我只是顺手之劳罢了。孙将军在外统兵征战,一念之间无数人生死,压力很大,偶尔放松一下也是情有可由的。说起来还是我袁家耽误了他,若非先父临终托付他娶舍妹为妻,以他这个年龄也该娶妻生子了。天生阴阳,若有个女子在身边,阴阳相济,也是好的。”

    “夫人不必自责,能娶令妹为妻是他的福份,晚几年又能如何。他才十八,二十五六婚娶的人太多了,这点寂寞都受不得,将来如何做事。退一步说,令妹有丧在身,暂时不宜婚嫁,也可以为他纳个妾嘛。那个尹氏不是在宛城吗,我已经安排人去接她了,再过几天也该到了吧。”

    “夫人想得周全。”袁权赞了一句,转换了话题。“听说夫人要建观德堂,可有此事?”

    吴夫人点点头。“夫人有何高见?”

    张昭经过平舆时,看了孙权、孙翊等几个孩子后,非常满意,立刻上了一堂启蒙课,确立了师生身份。他又主却动求见吴夫人,提了一个建议,说孙家这几个孩子不光聪明,而且身材好,是习武的好材料,大可以践行圣人教诲,六艺并修,建议吴夫人建一个观德堂,供他们练习射艺用。观德取“射以观德”之意。吴夫人半懂不懂,也不知道这观德堂应该怎么建,所以一直拖着。

    “我一个妇人,能有什么高见。”袁权笑道:“我只是想出资助修,以谢将军盛德,还有个不情之请,想请夫人和将军首肯。”

    吴夫人不解地看着袁权,不知道她究竟想说什么。

    袁权解释了一下。袁耀刚刚继承了安国亭侯的爵位,食邑一千一百户,每年可得租税二十余金。袁权打算拿出十年的租税助建观德堂。但她希望能将观德堂建在汝阳,就建在袁家墓园旁。袁耀还在守丧,不能轻离墓园,如果张昭能到那里教孙家子弟读书,袁耀就能和他们一起学,接受张昭的教育。

    吴夫人垂下了眼皮,没吭声。

    袁权出资助修建观德堂,而且一出手就是两百金,看起来很大方,实际上私心很重。观德堂建在袁术的墓旁,又是袁家出资,用的是安国亭侯的食邑收入,这算谁建的?去观德堂的人是学习还是为袁术守墓,观袁术的德么?

    不说话,就是不同意。

    袁权也不着急,面带浅浅的微笑,静静地等着。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等吴夫人一抬头,这才发现时辰已过,连忙让身边的婢女去请孙策,心中暗自懊悔。罚孙策面壁,既是为孙翊、孙尚香做个榜样,也是为了立威,让袁权看看谁才是这儿的主人。但这只是个形势,不能当真,孙策毕竟已经长大成人,在外统兵作战,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对待。原本只是意思一下,没想到和袁权话不投机,时间便过了。孙策又是个急脾气,万一心里不高兴,直接走了,她可就有点弄巧成拙。

    在吴夫人忐忑中,门外响起一阵隐隐约约的脚步声。吴夫人侧耳倾听,眉心微蹙。这脚步声很稳很有力,但不像孙策的脚步声。作为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太了解孙策的习惯了,他走路很快而轻,还有一种不确定的节奏。这个脚步声明显不是孙策,倒有点像孙河。难道是孙策跑了,孙河来报告?

    就在这时,孙策进了门,快步穿过院子,来到堂前,躬身行礼。

    “见过母亲。”

    吴夫人如释重负,连忙说道:“有客人在此,怎么不先向客人行礼。”

    孙策又转身向袁权行礼。“见过袁夫人。”

    袁权一双妙目瞪着孙策,觉得不可思议。她认识的孙策可不是这个样子,那可是一头桀骜不驯的猛虎,时而还带着狼一般的狡黠,怎么到了吴夫人面前却像一只温顺的猫。说罚站就罚站,站完了还特别老实。

    见袁权毫不顾忌的盯着自己看,孙策刚刚因面壁而沉淀下来的心又开始活泛起来。

    “姊姊……有事吗?”

    情知失礼,袁权连忙收回目光,抬起青葱般的手指,掩着嘴唇,清咳一声:“来和夫人与将军商量观德堂的事。”说着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又看看吴夫人。“夫人还没决定,要等将军来商议一下。”

    孙策一听就懂。这是个难题嘛,老妈哪里是没决定,她根本就是不同意。答应袁权,老妈不高兴。不答应,袁权又失落。咦,为什么我会对这种场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他抬起眼皮,偷偷瞅了袁权一眼。袁权的目光虽然没有落在孙策的脸上,脸却变得绯红,头垂得更低。

    第382章 实惠

    “张公的建议?”孙策皱着眉,露出一脸的不快。

    “有什么不妥吗?”吴夫人沉下了脸。她对张昭印象极好。虽然对射以观德或者君子六艺半懂不懂,但既然是张昭这个名士所言,那自然是有道理的。

    “不是不妥,只是时间不对。”孙策知道吴夫人出身一般,没什么经学底蕴,对这些东西不太懂,听张昭这大名士一忽悠就觉得天经地义,必须得办。

    他耐心的解释了一番。

    射御并不是简单的射箭和驾车,那是在车战时代征战的必备技能。在春秋时期,当兵作战可不是普通人能够享有的资格。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不是你想祭祀就能祭祀,不是你想参军就能参军,那都是贵族干的权利,而且不同等级的贵族有不同等级的权利。

    就拿这驾车来说,那是一辆战车的灵魂,御手的责任比射手的责任还可重。箭射不准,最多没法攻击敌人。车驾不好,那可能连自己的命都送了。一个合格的御手绝不是现在一个车夫这么简单。现在车战已经没落,赶车的就是普通百姓,不再是贵族,对战斗的作用性远没有那么强,就没几个人专门练习驾车了。

    御如此,射也差不多。过去一辆战车配一个射手,这个箭手就是战车的攻击力。千乘之国也不过就是一千名射手,万乘之国也就是一万名射手,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射手有多重要。可是现在什么情况,军中弓弩的配备率很高,专职的弓弩手就高达三成,仅他麾下就有射手近万人。

    这时候还能按过去那一套来训练吗?那我要建多大的观德堂?现在训练射手都是在校场,一声令下,数十人站成一排,同时射击。怎么可能像观德堂演习射礼一样三揖九让,射不主皮。射箭不在乎中与不中,只在乎礼节是否周到,我还练个屁啊。

    听到孙策爆粗口,吴夫人不悦地咳嗽了一声,袁权却有种亲切感,嘴角微微上挑,笑意含而未发。这才是我认识的那个孙策嘛,刚才估计是面壁面傻了。

    “照你这么说,张公错了?”吴夫人沉声道。

    “这事缓一缓,等张公回来,我问问他再说吧。”孙策见形势不对,打了个马虎眼,托言有军事要解决,转身就跑。你们俩慢慢杠吧,我可不受这夹板气。

    见孙策落荒而逃,吴夫人心中充满歉意,儿子刚刚出征回来,还没好好喘口气,刚和妹妹亲近了一下,就被她罚站。现在又夹在她和袁权之间左右为难,实在是太委屈他了。

    袁权也很过意不去,觉得自己得寸进尺,强人所难。孙策照顾袁家,刚刚为袁术请来了朝廷的追谥,为袁耀争取到了嗣爵,她又想让孙策请来的张昭为袁术撑门户,也不问问人家张昭能不能同意,纯属给孙策添麻烦。

    孙策不同意建观德堂,两人没有了共同话题,心情也有些低落,勉强说了两句,便各自散去。

    回到西侧院,袁衡和黄月英趴在一起,正在说悄悄话。看到袁权进来,脸色不太高兴,两人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袁衡问起建观德堂的经过,袁权大致说了一下,孙策不同意,这事要等张昭回来再说。黄月英听了,噗嗤一声笑了。

    “姊姊,不是我说你,这事你可想岔了。”

    “怎么说?”袁权知道孙策对黄月英另眼相看,黄月英以后铁定是孙策的妾,处好关系是有必要的。而且黄月英虽然年纪不大,很多想法却和孙策暗合,她也许有更好的建议。

    “要我说,建什么观德堂,你建个木学堂,将军肯定不会反对,说不定还得谢谢你。”

    袁权心中一动,拉过黄月英,和袁衡一起坐在身边,一边揽着一个。“你具体说说。”

    “将军最开始建的两个学堂,一个是讲武堂,一个木学堂。讲武堂培养将领,木学堂制造军械,这两项是将军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是将军绝不会轻易托付给别人的东西。为照顾年迈的尹祭酒,他宁可让尹姊姊留在宛城。为什么,尹祭酒多活一年,就能多培养几百名将领,就能少一些无谓的牺牲。”

    袁权是个聪明人,黄月英一点,她就懂了。观德堂是虚的,讲武堂、木学堂、本草堂却是实的,能够为孙策增强实力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讲武堂需要经验丰富的宿将做祭酒,不好找。本草堂需要名医坐镇,也不好找,汝南又不像南阳有大量的药材,治病救人没问题,进行研究有点困难。最容易兴建的就是木学堂,眼前就有一个最好的人选。

    “阿楚,你跑到汝南来,就是为了在汝南建木学堂吧?”

    “是啊,这里离战场近嘛。”

    “还是阿楚聪明,姊姊欠你一个人情,请你吃饭,怎么样?”

    “好啊,好啊。”黄月英还没说话,袁衡先拍着手叫了起来。“好久没有吃姊姊做的菜了。上次姊姊煮粥给将军吃,我都没吃着。这次我一定多吃点。”

    “行,让你们吃个饱。”袁权难题得解,心中舒畅,笑靥如花。“阿衡,待会儿你去将阿翊、香儿他们几个都请来。阿楚,你去请将军。这木学堂的事虽说由我们出资,终究还要由你来操办,就由你去和将军说,好不好?我是没什么意见,要说离前线近,我倒是觉得谯县是个好地方,制成的军械不仅可以供应沛国,还能迅速送入相邻的陈国、梁国。徐州如果有需要,也很方便。”

    黄月英不虞有他,飞奔而去。

    袁衡不解。“姊姊,为什么不安排在汝阳,木学堂可赚钱了,伯阳能从中获利不少呢。”

    袁权点点袁衡的鼻子,轻声笑道:“傻囡,欲取先予,这个道理都不懂吗?只要让你夫君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他能给我们的回报又岂是几座木学堂可比的。”

    袁衡摸着鼻子,嘿嘿的笑了起来,搂着袁权的手臂,一脸幸福。

    “我就知道姊姊会帮我。”她转着眼珠想了想,忽然说道:“姊姊,要不你也嫁给他吧,抢在尹姊姊前面生个孩子,以后就没人跟我争了。阿翁走的时候,他答应阿翁要照顾的可不是我一个人,也有你呢。”

    袁权眼神闪了闪,沉默了片刻。“胡说,我是嫁过人的,年龄比他大,又不是冯宛那样的国色,怎么能有这样的痴心妄想。”

    “才不是呢,他可不是那种好色之徒。冯宛是国色,可她不也是走了吗。照你这么说,将来桥家那两个小妹妹长大了,我岂不是对手更多?姊姊,你帮帮我嘛。”

    袁权搂着撒娇央求的袁衡,笑而不语。

    第383章 鸡蛋要碰石头

    孙策来到中庭,打算去郡守府找桥蕤聊聊天,了解一下汝南最近的情况。

    出征萧县让他感觉到了粮饷的紧张,汝南世家享受他的保护却一毛不拔,他不能让汝南世家这么得意,要想办法从他们嘴里多抠一点粮出来,要不然这仗没法打。坐拥大郡却无粮养兵,这太不像话了。现在已经是四月,如果要薅羊毛,现在就得磨剪子,这年头秋收早,八月就颗粒归仓,准备上计了。

    张纮站在院子里,正和郭嘉说话。两人说得很投机,不时轻笑两声。听到脚步声,张纮转身看了一眼,脸上笑容收起,迎了上来,拱手施礼。

    孙策笑道:“长史不必如此多礼,这里可没有外人。”

    “将军,君子慎独。礼从来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为了明尊卑,辨贵贱,分权责。哪怕是父子,来到这公堂之上就是君臣,何况异姓。”

    孙策知道张纮懂礼法,但他绝不是那种死抠礼法的古董,突然听他这么说,知道他话里有话。他看看张纮,又看看郭嘉。张纮来了之后,分担了一部分事务,又改变了心态,郭嘉这两天的气色有些好转。

    见孙策看他,郭嘉笑道:“将军,子纲先生在此等候多时了,知道将军在面壁,没敢打扰。”

    孙策笑了,尴尬地挠挠头。

    “将军有赤子之心,实属难得。将军有这样的母亲,同样难得。我有不情之请,想拜见令堂,可否?”

    “当然可以。”

    孙策不假思索的答应了。这个时代的女性没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矩,丈夫不在家,女子出来应酬接待客人是常有的事。内眷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见,但也不是不可以见,只是有所选择。好朋友登堂拜母是常有的事。张纮主动请见吴夫人,既有觉得吴夫人能镇得住他孙策的意思,也有主动投效的意思。他和孙策从见面开始就变得很投缘,主动提出请见也不算失礼。

    孙策立刻进内堂请示,吴夫人听说是广陵张纮,也很高兴。她在舒县的时候就听人说起过张纮,说他是个名士。孙策与名士一向不对付,居然有名士依附他,她自然高兴。

    得到吴夫人的允许,孙策亲自将张纮迎了进去。吴夫人降阶相迎,又让孙权等人出来,一一拜见张纮,将张纮当成平辈看待,礼节周到。两人客客气气地说了一阵话,吴夫人将孙策托付给张纮,请张纮不吝指教孙策,张纮表达了效忠之意,确立了君臣关系,这才礼尽而退。

    郭嘉全程陪同,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越礼之处。这和他之前留给孙策的印象大相径庭。他看到张昭时都没这么规矩。出了内庭,回到中庭,找了个机会,孙策拱了拱郭嘉手臂。郭嘉会意,侧着身子,凑到孙策耳边说道:“张子纲通经达变,既宏且精,文采斐然而不徒为名士,有大智慧,不正人而人自正。”

    孙策表示赞同。张纮本质上也是个儒生,但他不是动不动就讲大道理,而是能潜移默化地让你自己明白道理,不知不觉的就接受了他的劝谏。历史上,孙策自不必说,言听计从,就算是孙权在大事上也有听他,从来没有像和张昭那样闹得不可开交。

    桥蕤和许劭正在中庭等着,一见孙策,连忙过来行礼。孙策一边还礼一边笑道:“桥公,我正打算去找你呢,你倒先过来了。许子将,我不在平舆的这两个月,你都评了谁啊?怎么也不向我推荐几个人才?”